谈班主任教育管理的十种结合艺术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日期:2019/10/18 10:28:32 人气:484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管理的核心人物,是班级的灵魂和统帅。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个性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也是德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实践者。因此,教育管理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他犹如乐队指挥,指挥高明才能演奏出班集体和个体的和谐音符。为此本人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班主任教育管理的几种结合艺术。
一、适度管理与发挥个性相结合
作为班主任,总离不开“管”字,例如行为规范有什么要求、遵守校纪校规有什么要求等这些管理就不可放松,就是要学生循规蹈矩,不得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过,人总是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行为举止的特征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不可能要求千人一面,千口一腔,一切按班主任刻板的要求来进行。在不逾规矩的情况下,应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思考,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那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只要不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他人,只要不是不道德、违反社会原则要求的东西,学生有权作为自己的判断,许多问题班主任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辨别。当然,班主任也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并非完全撒手。这就是说,当管则管,当放则放。放也要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思维开阔人才。
二、刚柔相济与发挥力度相结合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需要灌输,需要渗透,需要矫正,需要培养,而要采取这些教育形式,在态度和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要相应地刚柔相济。刚而不柔,或柔而不刚,都必然造成力的失衡。例如开展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必须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强行入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粗暴,而是说手段必须强而有力,体现出要求的严格和纪律的严肃,体现出班主任的刚决果断。但与此同时,也要循循善诱地说理,使学生明其理,感其情,这就是柔。又如学生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给予教育时,也有必要大喝一声,使其警醒。如果开始也是那么“柔”,则失去力度。反之,在班主任有必要发火之后,也要打一巴掌揉三揉,再细细地讲道理,打动他的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是爱护他、为他着想。这样,就有利于促使他改正。这种柔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刚能震聋发聩,力转乾坤;柔能和风细雨,打动人心。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只有刚柔相济,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引导目标与发挥扶助相结合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是很多的,在教育管理中不可能每一项内容都抓得那么具体周到,因此,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可以指明方向、指明路径,让学生自己去“走”。例如提出要求,制订计划与目标,组织实施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行动、去发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孩子,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思想行为表现往往不是尽如人意的,或认识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动不自觉、不持久,在很多方面就需要班主任去扶助,“扶”着他们去走,多指导、多过问,这时,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要具体些、细致些、实在些,使他们能够达到指引的目标。
四、令行禁止与发挥疏导相结合
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对于学生违纪违法现象、有损道德品质的事情、有损国格人格的事,则必须令行禁止坚决堵住,不得让步,没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一些思想倾向和认识问题,则要疏导。例如曾在学生中掀起“F4”热,这并不犯法,但显得空虚、盲目。如果一味采取堵的办法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一旦不接受,那你堵也堵不住。因此,就要采取疏导的办法使其转变认识。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培养教育相结合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是面向全班的,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集体,那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约束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例如良好的班风、校风就具有这种作用。不过也不能忽视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某些个别的学生对整体具有极大的作用,如某些特别进步、特别负责的班干部,往往对整个良好集体的形成起重要的积极作用;相反,某些表现差的学生又会起很大的消极作用,破坏良好集体的形成。因此,班主任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必须着力抓个别学生培养和教育,培养好的、优秀的学生,帮助教育那些差的学生,这样会带动一大片,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教育。
六、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
班级工作开展必须制订一定的班级目标,它分为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班主任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状况,根据实际需要,制订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这就要分析考虑到事情的轻重缓急,谁先谁后,怎样安排,然后一步步地具体实施。一般地说,那些最基本的要求,那些容易办到的、急迫的,要放在近期;反之则放在远期。远期目标应以近期目标为基础,近期目标的实现往往又为远期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有了明确的既立足于现实又放眼长远的近期与远期目标,才能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地做好各项教育管理工作。
七、掌握节奏与张弛相结合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对于一些具体内容则要注意张弛有度,注意节奏、强弱,注意留有间隙,不可过于平缓,不要长时间的连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接受教育也总是希望不断变换内容,好像听曲子总不希望天天老听那一支曲子,有了变换就可以避免腻味,时时有新鲜感。开展德育,也要将各项内容,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交换安排。一段时间以一个工作为重点,之后,转而重点抓其它方面,然而仍不放弃对前一项德育效果的观察,发现成绩和问题,再来进行教育,包括表扬、提醒和强调,再唤起学生的回忆,加深印象,促进行动。通过这一张一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教育,一次又一次地推动前进,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将各项德育统筹交错安排,就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效率,提高教育效果。
八、尊重学生与批评教育相结合
班主任在工作中少不了要教育学生处理学生问题,为了有好效果,在教育方法方法上,必须注意尊重学生与批评教育相结合。一般地说,对于那些必须直接说出来或采取直截了当的处理方法又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事情,都要采取“直”的方法。例如,对于不讲文明、破坏公物、违纪违法等现象就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不绕弯子,否则就没有力度。然而对学生的“恋爱”,就必须委婉说服教育,尊重学生,给学生面子,从侧面教育启发,迂回曲折包抄,使其逐步认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九、严格要求与宽容学生相结合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格,严师出高徒,要用高标准去要求学生,才能培养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很优良的学生。然而,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和受教育者,难免有缺点、错误,作为班主任必须善于宽容他们,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育他们。否则,班主任对学生的一点错误采取不能容忍的态度,严而失度,严而无爱,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对学生教育。因此,从对学生的态度来说,班主任要做到要求要严,处理要宽。严格要求就有必要宽容地对待学生,而宽容是为了更严格地要求学生。
十、知情言行与培养习惯相结合
班主任无论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认知某方面知识,搞懂某方面道理,这是使学生产生变化获得进步的第一个步骤和程序,因为人的行动是受脑袋指挥的。其次,多与学生交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体验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动态,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与学生心理和思想感情的交融沟通。然而人的行动还会受习惯的支配,有时候认识到了未必一定会有行动,因此说,在知情言行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引导行动,形成习惯。因为人的认知总是不断深化的,知道了的东西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情感体验,而通过引导行动,使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提高了,又可以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讲明道理后,可以引导他们做好事,而恰恰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奉献的高尚和愉悦,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自己内心也能获得欣慰和充实,并自然而然地又会激发他们更好地行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以至无穷。